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如果我是特首——福利政策(四)——住屋


《資本壹週》692期 (2019年2月14日)

1.對公營房屋的補貼,多過教育開支,是政府最大包袱。
2.巨額花費竟然無需任何批准,立法會議員卻不問一句。
3.與其患寡亦患不均,不如取消,直接派錢買私樓好過。

如果我是特首——福利政策(四)——住屋

說到香港的福利政策,不得不提住屋,本欄認為,此瓣更是政府的最大包袱。然而,政府興建公營房屋,予低下階層租住以至購買,提供的補貼,卻沒顯示在政府的賬目上!

根據最新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二○一八年週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為四十五萬個單位,當中,公私營比例由六比四,提高到七比三,換句話說,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三十一萬五千個,即是每年平均三萬一千五百個。以每個單位四百方呎,每方呎樓面地價起碼七千元計算,淨計地價「補貼」,已近一千億元,再加上建築費等成本,每方呎更要一萬元,「補貼」金額便增加至一千二百六十億元,數目之大,負擔之重,極之恐怖!

回看二○一八至一九年《財政預算案》,政府經常開支最大的是教育,為一千一百三十七億元;第二位是社會福利,花費九百二十二億元;第三是其他,涉及八百七十一億元;第四位是基礎建設,需要八百五十六億元;至於衞生,則只排在第五,只用七百八十億元。如此看來,公營房屋的補貼,還不是政府的最大包袱?

可是,港府如此花巨資在公營房屋身上,既沒反映在賬目上之餘,更完全無需要經過任何批准,愛怎樣花便怎樣花!一眾立法會議員最喜歡亦最經常啄着政府開支挑剔,尤其是用於基礎建設者,為何卻對公營房屋的龐大補貼視若無睹,不問一句,與政府一起「劫富濟貧」?

事實上,政府對公營房屋的補貼,主要還不是來自稅收?本欄一直指出,香港雖以全球最低稅率地區之一著稱,卻其實是全球最重稅的地方,皆因賣地收入也是政府主要收入,而地價高,以致樓價高,到頭來即是由私樓業主負擔,這還不是「劫富濟貧」?

政府對公營房屋的補貼,不止在於錢,還會扭曲很多數據。譬如香港已經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地方,最新數據是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不消費二十一年,才能買到一個單位,但這很明顯是被扭曲了的,因為政府在很多方面對市民進行了補貼,以家庭收入中位數去衡量樓價有欠公道。如果港人要二十一年才買到樓,那麼在上海、北京,可能一百年都買不到樓。

現時特區政府增設多種公營房屋,希望打通置業階梯,只是在錯的制度上進行優化罷了,因此,如果我是特首,就會索性取消公營房屋制度,尤其是目前的公營房屋既患寡亦患不均,並非人人有份,反觀新加坡的組屋,則是統統都有,與其如此,不如直接派錢,每人派四百萬元買私樓,豈不更好?若真如事,更可創富,遠勝公屋制度的「創貧」。

如果取消公營房屋制度,直接津貼市民買樓,更可創富。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