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後天下之減而減 香港自毀長城


香港不能太被動,後天下之減才減,否則經濟前景堪虞。

— 特區政府口袋裏有錢,絕對負擔得起減稅。

— 只靠內地資金,太過單一,金融風險太高。

— 樓市「間接稅」加上人工,企業成本高昂。

美國稅改法案如箭在弦,隨時掀起全球減稅戰之際,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發表題為〈國際稅務新形勢〉的網誌指,特區政府只會「繼續密切注視環球情況,尤其是鄰近地區的競爭情況,不會貿然一刀切全面減低稅率」。

個人認為此言實在差矣。首先,特區政府口袋裏有錢,絕對負擔得起減稅——隨著樓、股暢旺,今個財政年度,賣地收入分分鐘再次刷新新高紀錄,甚至挑戰二千億元,加上印花稅等超出預算,財政盈餘隨時連續兩年超過一千億元,以致財政儲備突破一萬一千億元大關,嚴重「水浸」,既然如此,不如還富於民。

況且,早於美國減稅之先,不少國家已經開始著手稅改。近者有日本,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政府正討論,將積極加薪和投資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但參考海外減稅動作,幅度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或調低至百分之二十。

遠的則有德國一月時宣布,對稅制進行徹底改革,每年為企業和經濟發展減輕一百五十億歐元負擔;四月時英國亦調低了企業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雖然前者不會直接下降到百分之十五,但也會在二○二○年降低至百分之十七;十月又輪到法國議會通過二○一八年稅改,其他還有意大利、荷蘭等一眾歐洲發達國家都亦步亦趨投入這場「國際稅務競賽」。

然而,特區政府仍在「密切注視」?難道要等其他地方切切實實減稅,令停泊於香港的資金,真的流走了,港府才後知後覺去跟隨?資金流走了,至想方設法吸引之回頭,難度便更高,為何不能先下手為強?

事實上,傳統上,很多國際資金停泊在港,因為資金出入自由度高,稅率又低,但若人減我不減,香港的優勢便會消失;如果由得外資流走,只靠內地資金,則太過單一,徒添金融風險。

更重要的是,隨著地價節節上升,港府從樓市徵收的間接稅,已經十分高昂;而樓價冉冉向上,工資始終要追上去,即是企業成本樣樣飆升,最合理就是政府回饋公司。

因此,無論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抑或金融穩健性的角度,香港都應該減稅。否則,一味堅持「謹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守財奴態度,就算中央布局怎樣精密、發展潛力怎樣龐大,香港經濟前景亦堪虞。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

《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