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泛民轉弱 四大原因


《資本壹週》644期 (2018年3月15日)

.「六四黃金比例」的得票定律被打破,早於2016年選舉已有跡可尋。
.港府開局開得好,北京底線劃得清,令「晦氣票」、「港獨票」減少。
.泛民既無人才,也無錢財,加上傳媒支援減少,得票率遲早剩三成。

泛民轉弱 四大原因
立法會補選塵埃落定,泛民莫說不能全取四席,要與建制平分春色各取兩席之餘,兩者在三個直選區的「六四黃金比例」得票定律更被打破,反映泛民與建制出現此消彼長之勢。其實,泛民轉弱,早於二○一六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已有跡象,及至今次補選就更明顯。究其原因,共有四個。

首先,就是現屆政府做得好,開局開得好,專注解決民生問題,減少爭拗,結果社會上的紛擾減少了,以致為對政府施政表示不滿而投泛民的「晦氣票」亦減少了。而事實上,以回歸二十年來看,林鄭似乎是五屆特首中最得民心者。

第二,北京也有功勞,因為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例如港獨,其底線劃得很清楚,半步也不會退讓。若然被挑戰,便會追究到底,包括DQ,以至提告,總之利用現有法律行為對付,而挑戰中央底線的代價可能是坐監,大大推高了成本,因而成為泛民的毒藥。本欄一直比喻,反對派的行為,就像玩「話事啤」一樣,往往以一毫子「大」政府一百萬元;更離譜的是,那一毫子也不是屬於反對派的,而是全港市民的。如今「大」政府的成本提高了,搞事者自然不敢再亂來,本來「柴娃娃」的反對派支持者,亦雞飛狗走。

且看新界東選區,當選的范國威,得到十八萬多票,得票率百分之四十四點六,比起兩年前換屆時泛民所得的四十二點四,只多了二點二個百分點;換句話說,今次未能吸納上次本土或自決派的百分之十一點六選票,即是很多「港獨」票都甩了。而事實上,「港獨」還「港獨」,「泛民」還「泛民」,「港獨」根本不屬於「泛民」,上次立會選舉若然撇除這班人,泛民早就輸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區得票第三多的方國珊,也取得近六萬五千票,比起兩年前,幾乎翻了一番,證明很多人既不投泛民,也不投建制。不過,當政府的施政再改善,這些中間派便會轉移支持建制了。

第三個泛民轉弱的因素,則是才財兩空。「才」者,人才也。隨着殖民地時代培養的精英老的老,退的退,現時這班完全缺乏個人魅力。無論泛民,抑或建制,雙方可謂鬥無人才,不過,講到錢財,建制卻甚豐裕,泛民就繼續無。

很簡單,走到街站看看,便不難發現建制的資源多得多,淨計旗仔都多過人;事關淨計政協,除了國家級,還有省級、市級,以至縣級、區級,為數不少,而政協很多都是「有錢人」,且一呼百應,擔當免費義工,作出無形的貢獻。反觀泛民,卻沒有這助力。

最後,傳媒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今次選舉中,從前譁眾取寵的報道幾乎絕跡,一眾電子傳媒似乎頗有默契,進行較中立的報道,並不偏頗任何一方,只剩壹集團在單打獨鬥。然而,隨着廣告收入每況愈下,壹週刊已放棄印刷版,餘下的蘋果,到下次立會選舉時(二○年),也可能不復存在矣,除非相關人士堅持保留一把反對聲音,若真如是,則要私有化了;否則從做生意角度,實在難以經營下去。

依此形勢發展下去,泛民與建制的得票黃金比例很大機會掉轉,即四六之比,甚至變成三七之距。既然如此,在位者需要考慮,是否需要去得太盡,將泛民趕盡殺絕?始終,泛民起着監察政府的作用,議會以至社會只剩一面倒、沒反對的聲音,是否一件好事?希望港府以至北京,給予泛民空間,在不挑戰底線下,爭取自由民主。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