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移動支付潮流盛,電子錢包時代來臨


日本仍然流行線下支付,移動支付並不十分流行。

金融科技的興起,帶來多種創新服務,不僅令消費者有了耳目一新的體驗,更改寫了長久以來的商業模式。其中最為大眾並火速普及的技術,當屬移動支付,它可說是近年金融和科技界積極發展並高速成長的領域,也最能體現電子支付和結算科技的應用。

撰文:蘇梓 

今年2月福布斯發布的2019美國金融科技50強榜顯示,美國支付領域的投資交易高於其他任何金融科技領域,達15%以上。另據市場調研公司Merchant Machine的報告顯示,在全球各地,移動支付的應用程式(App)越來越流行,其中,中國、挪威、英國是最愛使用該種支付方式的三個國家。

移動支付普及化

早在2014年,蘋果公司已推出移動支付App;一年後韓國科技巨頭三星也推出同類產品。按照估計,到2022年,支付App的成交金額將會達到14萬億美元。Merchant Machine報告顯示,就移動支付平台的用戶數量而言,2017年騰訊的微信支付以6億用戶雄踞全球榜首;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則以4億用戶緊隨其後;排第三的是PayPal,用戶有2.1億;蘋果的Apple Pay則擁有8,700萬名用戶,位列第四。

在電子錢包市場,許多地區的居民已優先接納了蘋果、安卓(Android)以及其他支付應用程式。Apple Pay自推出以來,有36%的蘋果手機用戶在手機里安裝了該程式。Merchant Machine估計,中國有47%的手機用戶使用移動錢包,微軟與支付寶是首選平台。挪威也有42%的手機用戶使用,高於歐洲其它任何國家,比美國日本都要高。英國排在第三位,有24%的手機用戶使用支付App,美國則為17%。

歐美增長強勁

由於美國的互聯網滲透率較高(2018年全美互聯網滲透率達到79%),電商市場和電子錢包支出呈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有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電商市場人均支出達到了2,271美元,實體店市場人均支出2,4248美元,其中電商市場移動錢包支出佔比達到20%,實體店市場移動錢包支出佔比僅3%。預計2018到2022年,美國的電商市場復合平均增長率達到9%,實體店市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7%。

北歐國家向以創新力聞名世界,而當地居民的支付方式也印證了這點。相較其他歐洲國家,挪威的電子錢包使用率顯得最為突出,挪威國民使用移動錢包的人佔了手機用戶的42%,比例比其它歐洲國家高。在英國,電子錢包的便捷著實颳起了一陣潮流之風,該國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手機用戶使用支付應用。調查還發現,澳洲的手機用戶也追求便利,電子錢包使用率為19%,超過了美國和新加坡。

韓國力推非現金交易

在韓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移動支付服務,通過智能手機就能在線下和線上完成付款服務。伴隨這一趨勢,韓國將逐漸邁入「無錢包時代」,各家科技公司也紛紛參與電子支付技術的開發。

例如,三星於 2015 年推出了其移動支付服務 Samsung Pay ,開始推廣線下移動支付模式。該系統採用近場通信和磁安全傳輸技術,人們只需將智能手機放在卡終端附近,就可以進行信用卡或借記卡支付。此後,Samsung Pay 在韓國迅速發展,其大部分用戶使用的都是三星智能手機。去年 3 月,三星宣佈,Samsung Pay 在韓國的用戶總數已突破 1,000 萬。

現在韓國又對二維碼支付系統產生了興趣。該種支付模式使用戶透過掃描直接連接到銀行賬戶的條形碼進行支付。二維碼支付技術一推出,就被奉為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支付方式,不僅取代現金交易,也降低了交易服務費,從而顛覆了傳統的基於銀行卡的支付模式。韓國央行數據顯示,2017 年,通過快捷移動支付服務完成的支付總額再次刷新紀錄,達 672 億韓元,比 2016 年增長了 158.4%。

至於科技產業發達的日本,智能手機用戶約有五分之一使用電子錢包。相對於日本高達100%的互聯網滲透率,電子錢包的使用率並不高,這可能因為日本是線下付費使用率最高的國家。比如日本有很多便利店,消費者很多都是在網上選好產品,然後去線下付款取貨。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電商市場人均支出為1,158美元,實體店市場人均支出達到14,530美元。其中電商市場移動錢包支出佔比達到3%,實體店市場移動錢包支出佔比僅為3%。2018到2022年電商市場復合平均增長率預計達到6%,實體店市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1%。

中國領跑全球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網購的高滲透率,成為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基礎和強大助推力。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8.02億,互聯網普及率57.7%,全球排名第一;手機網民7.88億,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98.3%;2017年,中國網絡零售額7.18萬億,網購人群5.33億,佔整體網民數量的69%。

電子商務的發達,和中國的政策支持和發達的基礎設施分不開。政府倡導普惠金融,在銀行借記卡發行、安全認證、清算系統等領域為移動支付發展搆建基礎設施,國民人均持卡量4.47張,世界領先,超過20萬個銀行網點不計成本對持卡人進行身份認證,為移動支付安全性做出保障。加上網聯清算系統高效安全,網絡覆蓋率廣,都為移動支付創造了優厚的條件。

與之相比,歐美長期保持信用卡支付習慣,信用卡支付方便快捷,缺乏轉換動力,加上信用卡組織成熟,利益集團強勢,推廣移動支付意味著取代信用卡,所以移動支付市場不如中國熾熱。

在此背景下,中國移動支付比例世界領先,2017年移動支付規模為美國百倍。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人民幣,近五年平均增速181%,成年人電子支付比例高達76.9%。而在美國,2016年移動支付規模僅1,120億美元(約6,700億人民幣),且增速緩慢,遠落後於中國。

目前,由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巨頭的壟斷,二維碼仍將長期佔據移動支付市場主導。兩者不同在於,支付寶背靠阿里集團,綁定商戶,滲透網民消費生活;微信支付背靠騰訊,由社交金融小游戲「微信紅包」起步,通過服務商機制快速拓展線下場景,持續發展移動支付。

引入生物辨識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距離無線通訊(NFC)技術、生物識別技術越來越多被應用,電子支付在中國前景進一步拓寬。    去年12月13日,支付寶推出一款全新刷臉支付產品「蜻蜓」,這款設備能接入線下實體店收銀台,用戶可以在醫院、超市、餐廳、品牌零售店、便利店甚至是菜市場,通過臉部掃描即可付款。

上述產品的原理是,蜻蜓複眼達到2.8萬個,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的輪廓,蜻蜓不到0.01秒就能看清。這款產品外形酷似檯燈,只需將它接入人工收銀機,顧客對準刷臉顯示屏上的攝像頭就能完成刷臉支付。

微信支付亦不甘落後。在深圳、南京等大城市的等零售商戶,都已使用微信刷臉支付終端,據悉京東商城也在搶佔刷臉支付的入口。而就在支付寶發布「蜻蜓」刷臉支付設備的前兩天,銀聯也正式宣布將推出刷臉支付。銀聯持卡人能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體驗刷臉支付,無需銀行卡和手機,只憑一張臉就能完成支付過程。銀聯稱,持卡人只要在其「雲閃付」App上開通「刷臉支付」,綁定一張銀聯卡作為默認支付卡,就能在特定商店體驗全新的刷臉支付。

銀聯的刷臉支付產品是通過對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和運用,識別也達到精準級別;安全方面,銀聯刷臉支付產品以數字簽名、加密等技術手段來保證人臉採集、傳輸、存儲等各個環節的處理安全;同時,依托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能為持卡人提供有效的風控防御措施。

三大支付巨頭紛紛加入,在刷臉支付市場掀起一陣旋風,就連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也陸續推出刷臉支付的相關方案。巨頭們對刷臉支付如此熱衷,或許有一日,將顛覆當前火熱的二維碼支付技術。

包容與監管並行

國內支付技術發展得如此之快,自然也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對於金融科技的創新,監管者喜憂參半,既鼓勵新興支付技術,又有揮之不去的憂慮;一方面期待新技術為民眾生活帶來便捷,另一方面又擔心新技術帶來安全隱患。對此央行一直持「包容審慎」的態度。

201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就對支付寶和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發函叫停,同時叫停條碼、二維碼等面對面支付服務。在當時,二維碼作為新興支付技術,不僅帶來了支付方式的革新,也顛覆了傳統POS收單的利益格局。出於安全考慮,央行當時不得不叫停掃碼支付。而僅僅數年,刷臉支付又如火如荼,與掃碼支付相比,刷臉支付的風險似乎更大。因為如果刷臉支付普及,一旦生物信息泄露,會比掃碼支付盜刷更加嚴重。畢竟,掃碼支付被盜刷,以後不用即可,但人臉信息泄露,人卻不可能再換一張臉。

目前,中國央行對人臉識別的態度只是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引入開戶流程,並未直接支持人臉識別用於支付。但總體來說,央行對生物識別還是持鼓勵態度,今年1月就發布了《移動金融基於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範》,可見央行也在努力跟進技術變革的腳步,積極制定人臉識別標準。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