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中國政經】改革開放40年,創人類經濟奇蹟


已故中共元老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中國的改革開放被公認為一項奇蹟。40年來,中國乃至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過40年的洗禮,如今中國在全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經濟的發展,中國向外界提供了一份獨特而又珍貴的藍本。

撰文  蘇梓

1978年12月18至22日,在中共元老鄧小平等人的推動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國進行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從此,中國展開了全方位而深入的經濟體制轉型。經歷了40年,中國的GDP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8%上升至16%。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疲軟之下,強勁有力的中國經濟,正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經濟貢獻世界第一

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僅位列世界第十;2008年,中國超過德國,上升至世界第三;2010年又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2008到2012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計算,2013到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5年間年均貢獻率達到30.5%,穩居全球第一。

此前投資銀行高盛的研究也指出,2018年是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的一年,預計在未來,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推動下,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強勁勢頭,全球衰退的風險很低。而這其中,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功不可沒。

人類發展史豐碑

從產值規模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高達82.71萬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年至2017年,中國的GDP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除卻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以如此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更逐漸佔據主導地位。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和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經濟的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僅為同期印度人均GDP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到了2017年,中國人均GDP已高達59,660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前後共計有7億多人脫貧。英國經濟學者 Athar Hussain曾指出,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製造體系最完整

當今世界,恐怕無人不曉「中國製造」。改革開放4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生產和出口大國,「中國製造」擁有了面向世界的供應能力,從積極承接全球製造業到擁有完備產業鏈,從代工起步到求品質、樹品牌,開放與競爭的市場令中國製造不斷朝著提升產品品質、優化產業結搆方向前行。

工信部資料顯示,1984年,中國首次發布《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工業行業中僅有化工、機械等13個大類行業;如今,中國製造業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製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成為全球製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之一。

當然,目前中國製造業總體仍處於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中低端,製造業有效供給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存在,轉型升級仍不能止步。以汽車業為例,2017年,中國乘用車共銷售2,472萬輛,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銷量分別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9.6%、17.0%、12.3%、4.6%和1.8%。但中國製造企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貨物出口的40%、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都是在華外資企業實現的。因此,中國製造如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平,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對世界影響甚巨

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作用。自1978年實行改革,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在經濟全球化日益面臨重大阻力的背景下,中國始終積極推動雙邊及多邊貿易和投資發展。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僅為355億元﹔2017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7.79萬億元,是1978年的782.82倍。2011至2016年,中國進出口貨物和服務總額佔全球的份額由8.4%上升至9.7%。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全球貿易額增長率長期處於低位,中國進出口貿易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則為全球貿易的穩定增長做出了不小貢獻。今年4月,世貿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顯示,中國商品貿易出口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的12.8%,而中國商品貿易進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另據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961.5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地位,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新的貨幣籃子,從而獲得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以及中國在全球市場中話語權的不斷提高,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將對全球貿易的增長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日益成為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實際上,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日益龐大的貿易規模,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也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相關數據顯示,2013至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基本佔據世界第一,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近幾年的年均貢獻率可達到23.4%。顯然,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今年4月WTO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全球貿易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WTO認為,中國經濟從主要依靠投資向消費的轉型,從長期來看將有助於中國更強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從而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重要借鑒,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貼近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實際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從而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誠如IMF總裁拉加德所言,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國經濟將更安全、更具有可持續性,而這將惠及全世界。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逐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經濟發展和經濟治理事務。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國際秩序發展穩定,中國積極「走出去」、擴大對外開放的層次、堅持互利共贏。早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中便提出,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隨後,歷屆中國政府便積極堅持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政策。

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針對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的形勢,中國先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中國不斷提高自身對外開放的水平,積極開展自由貿易區建設與談判,推動全球雙邊與多邊貿易、投資的發展。另一方面,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供不應求的情況,中國適時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目前,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中也對「一帶一路」建設內容給予充分認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特點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機制的重要補充。從長遠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建設無疑是雙贏策略,將對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重要基礎。

需加快轉型升級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並據此提出了六大方面的行動舉措: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可見, 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留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在實現發展目標的過程中,仍需繼續摸索,並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多個結構性矛盾與問題。這也是當前中國所面臨的任務與挑戰。回顧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也加快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從而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