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日韓搶灘中醫市場,弘揚國粹任重道遠


加強中藥材野生轉家種能擴大中藥材的栽培種植面積。圖為桔梗種植基地一角。

中醫藥的發展源遠流長,是中國引以為榮的文化寶藏。不過,作為中藥的發源地,中國無論產值或海外市場的表現都遇到勁敵,比如韓國和日本。有數據表明,目前全球的中藥市場份額一年約800億美元,中國只佔10%。而且許多由中國生產的中藥材明明很便宜,出口到日本和歐洲等地,就變得很貴,賺取巨額的利潤。這不得不讓有志發揚中醫藥產業的國人扼腕。

撰文  蘇梓

出現這樣的現狀,固然和日本的積極模仿改良和高質量的研發標準有關,但中國的中醫藥行業本身也存在多個「短板」,因而窒礙了中醫藥的發展空間,這樣自然就被日韓搶了先。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現代醫學的高速進步,中國中醫藥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質量參差不齊

中醫藥市場的首要問題是質量參差不齊。中藥材種植規範化難度很大,各地小作坊式種植生產、同一藥材多地收購的現象普遍存在,質量差異大,單個品種短時間內達成規範化規模化種植的難度極大。與此同時,中藥藥劑的基源複雜,同一中藥材多品種多產地的情況普遍,導致中藥材的顯微特徵、性狀、藥性有差異。

此外,民間種植中藥材缺乏專業指導。自中藥市場放開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農民種植中藥材缺乏專業指導,哪種方法長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種,也不追求藥材的質量。為了儘早推出市場,藥農採收的藥材根本就不達標,例如桔梗生長兩、三年才能達標,現在人工種植一年就可以了。藥農的做法使得中藥材的藥效被大大地降低,中成藥的藥效也從而受到了影響。甚至一些不法藥商鑽常人不熟悉中藥性狀的空子,以外形相似植物冒充中藥材,也時有耳聞。

還有就是中藥國際標準的對接和互認不足,比如歐盟不承認國家發布的《中國藥典》,而是用西藥的質量標準來要求中醫藥,造成了對接困難。首先,雖然傳統草藥簡化了註冊步驟,無須提交臨床實驗數據,但從藥材種植到生產過程再到質量標準,需要大量的文件材料,而且必須完全符合歐盟的法規。其次,歐盟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縮寫,即「良好生產規範」)現場認證堪稱全球最嚴,對硬件和軟件的改造費用昂貴,如要通過歐盟的GMP認證,不僅要耗費大量資金改造廠房、購入新設備,還要大大提升藥企的GMP管理水平,包括製作全體系的文件系統、深層次培訓員工等,這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力,讓中醫藥企業增加經營的成本和風險。

中醫人才匱乏

中國的中醫藥產業,還存在醫療收入佔醫療機構總收入比例偏低、中醫師資源匱乏、高學歷人才不足等問題。據統計,中醫師中高學歷人才佔比僅為35.7%,中醫類衛生人員人才發展也不足,中醫醫師和中醫藥師佔同類人員總數的比重偏低,特別是中醫醫師的比重還不到20%,需要加強中醫醫師人才的培養。

中醫被邊緣化的緣由來自其社會效益。目前的中醫制度不能像西醫一樣培養大批量可進入臨床的醫學人才,現行中醫教育培養出的中醫師無論在質還是量等方面,都跟不上社會效率的需求,因為中醫並不適合目前這樣大批量培養方式。和西醫不同,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是「望聞問切」,理論主要是辯證治療。中醫教育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需要中醫辨證的思維方式。

中醫科研發展滯後,也導致中醫的發展動力不足。中醫向前發展的根本在於社會對於中醫學的認識程度,需要建立起現代科學在方法學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認識論。中醫科研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人類對中醫學的認識程度,中醫亟需系統發展屬於自己的現代技術。比如研製鑒定中藥的新技術,藥物功能論斷的新技術。

創新動力不足

中藥雖然在世界上的價值日益凸顯,但中國在專利和知識產權方面所佔的比重也差強人意。海外中藥市場上,中國擁有專利權的僅佔0.3%,日本和韓國卻佔據了中藥專利的70%以上。以海外超過300億美元的中藥市場計算,由中國生產的中藥所佔比例不超過5%。

為何會如此?一方面是因為中藥創新動力不足,有實力的科技創新平台數量不夠,中藥科研人才匱乏。另一方面,中藥在現代醫院不被重視甚至不被尊重,中藥與西藥往往被對立起來,非此即彼,而且社會也不乏輕視和不相信中醫的群體。

由於中醫診治手段單一,診病多憑醫師的感官經驗,主觀判斷成分較多,缺乏必要的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在當前患者健康意識濃厚、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形勢下,傳統的中醫診治手段已無法完全滿足廣大患者的健康需求。因此,中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要充分借鑒現代醫學的科學檢查技術和手段,也就是走中西藥醫結合的道路。唯有這樣,中醫在臨床應用中才不會被邊緣化。

事實上,中藥與西藥并非對立關係,相反,中藥的科研發展完全可透過西藥的科學方法論去研究和進步。例如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名為《傳統醫學戰略2014至2023年》的報告中,將加強中西醫結合的知識基礎列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在本港,中文大學也已率先成立了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嚴格規範待建立

中藥的生產涉及多個環節,從原材料到製作,過程不容馬虎,因此必須嚴格執行中藥炮製規范,使用合格的中藥藥劑,以促進臨床用藥安全。所謂中藥炮製,是通過淨製、切製、炮製等工藝來改變或緩和藥物性能,降低或消除其不良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用藥安全。不同的炮製方法對中藥的性、味、歸經、有效成分的含量會產生迥然不同的影響。因此在使用中藥前,要嚴格按照中藥炮制規範標準及要求進行製作,針對患者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炮製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中藥的不良作用,發揮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

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是對中藥材生產全過程進行有效質量控制,是確保中藥材質量及促進中藥標準化、現代化的規規範性文件。對中藥材實行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的縮寫,即「良好農業規範」)管理,能夠加強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與保護,並且建設中藥材追溯系統,建立優質、無污染、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明確、質量穩定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產業化,為中藥生產提供優質原料。同時,要加強中藥流通市場的管理,嚴格執法監督,嚴厲打擊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藥廣告和制售假冒偽劣中藥行為,確保中藥藥劑質量安全可靠。

鼓勵藥企加強研發

中藥湯劑由於給藥途徑以口服為主,對於嬰幼兒、意識模糊、昏迷患者使用難度較大,同時煎煮耗時費力,不適應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疾病的臨床用藥需求。因此,國家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中藥企業加強對中醫組方和中藥劑型的創新,加強新藥的開發和研究工作,從而研製出便於服用、攜帶方便的特色中藥製劑。同時,加大對中藥行業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以及加強中藥道地藥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藥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提升中醫藥產業的含金量和整體發展水平。

此外,如能加強中藥材野生轉家種的研究工作,將能擴大中藥材的栽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道地藥材。所謂道地藥材,是傳統公認的且來源於特定產地的品種優良、療效確切、產量高、帶有地域性特點的名優正品藥材。中國地大物博,中藥資源十分豐富,許多中藥普遍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由於不同產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因此,要加強對瀕危、名貴中藥材的野生轉家種研究工作,擴大栽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道地藥材,促進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確保中藥材質量穩定、保障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義。

醫藥知識自小普及

中國中醫藥事業當前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也充滿著嚴峻挑戰。只有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堅持中醫中藥並重,走中西醫結合之路、繼承創新,才能促進中醫中藥協調發展,從而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針對社會中對中醫藥的誤解,政府和行業應該聯手,擴大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力度。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中醫藥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便提出,將中醫藥理論和中醫藥文化教育納入小學文化課程。政府要在全社會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教育,增加宣傳,營造全社會尊重、學習中醫藥知識的氛圍,以關心和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把方劑歌訣、中藥性味歸經、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龐雜的知識,改寫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兒歌,代代傳唱,這也有助於中醫藥文化深深植入國人的心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