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人物專訪】政壇長青樹陳智思,談社會融合和矛盾


陳智思說,本港七成以上的股票交易量都來自內地。

陳智思,從政20年,由立法會保險界功能組別開始,到晉身特區權力決策核心,獲不同管治風格的四任特首: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林鄭月娥青睞,不約而同委以重任當行政會議成員;去年底又連任港區人大並榮膺「票王」,堪稱政壇長青樹。商而優則仕,陳智思加入「熱廚房」14載,面對回歸廿年後波譎雲詭的政治形勢、司長僭建風波、港深廣高鐵一地兩檢、大學生侮辱師長等一連串社會矛盾問題,自有他的一套看法。

撰文  葉永成 | 攝影  張展銳(部分)

特首林鄭月娥由選舉至就任,身邊的首席智囊都是陳智思。由去年初做競選辦主任到七月一日上任行政會議召集人,並於年底以「票王」身份連任港區人大代表,政治風頭一時無兩。不過,他坦言現在的工作壓力比前三任特首時大得多,一方面是來自政治爭拗、一方面是內地與本港的融合與矛盾每天都在發生,如何平衡各持份者,甚至港人與國家的利益,也得有充足的政治智慧。

經濟民生快速融合

陳智思說,20年前當社會在討論回歸時,最流行的一句話是「50年不變」,當時33歲的他覺得,50年後都80多歲,兩地融合似乎離自身太遠……「然而近10年來,兩地融合實在來得太快,快到港人、甚至連特區政府都沒有充足的準備……」

2003年,香港經歷沙士疫情,經濟陷於谷底,從那刻開始,特區政府不得不懇求中央出手救市。之後的自由行政策、股市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等……今時今日,已經無人說融合是2047年才發生的事。

他認為兩地融合可分為三個層面去拆解:分別是經濟、社會及政治。「從前的經濟融合就只是港商利用內地廉價勞工設廠生產;今天我們七成以上的股票交易量都不是來自香港而是內地,內地企業市值佔據六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香港經濟。」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民生方面,他說:「每年5千多萬遊客當中,有4千多萬是內地人,試想想,假設你是買辦,你會為5千多萬遊客採購,還是只為香港的7百萬人呢?還有香港人中最多只有一半人口有消費力,因此,這十年間,生活習慣與口味都仿似給別人侵蝕了。」

政治層面不能融合

他再舉出這個例子,「大約十年前,本地大學院校鼓勵內地生來港就讀,因此現今每間院校都約有10%內地生,原意是好的,可透過交流互相提升學術水平。本地大學學位開放了,平均約有25%港生可入讀大學,相較從前只得5%精英得享高等教育是一個進步,惟內地生是全國最top的5%精英,一比之下,其餘5%至25%的港產大學生,便會埋怨內地生搶走獎學金、各種福利以至優質職位等,甚或會出現大學生抗拒學習普通話的爭拗。」

第三個層面,他續說是因為香港奉行「一國兩制」,政治上不能融合。基於經濟、民生的快速融合所產生的矛盾已經夠多,再加上政治上的南轅北轍,所衍生的問題也與日俱增。好像港深廣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兩地的法律制度不同,一個本來有利經濟民生大融合的基建項目,卻在政治上遭遇重大阻力。

「從前政府要規劃10年、20年後的事,現在融合提早發生了,甚至被人牽著走,當前的矛盾與衝擊實在令人招架不住。20年前,香港面對的競爭對手是新加坡,惟隨著中國經濟國力的急遽冒起,10年前已經是上海,現在卻是深圳。早一、兩年,我們才驚覺深圳已非昔日羅湖城執平貨的翻版中心,而是已蛻變為中國矽谷。最近更得知當地的GDP已超越香港。」

籲年輕人裝備自己

公職以外,陳智思亦要兼顧家族生意,恰巧的是,兩地融合對他亦有一定衝擊。「回想12年前,我做了將家族經營的銀行賣盤這決定是有點眼光,因為當時我已經預視了不久將來,跟內地企業有聯繫、做內地生意的港商會愈來愈多,同代企業家中已很少光顧我們,而家族銀行在內地卻沒有業務網絡,客戶流失便自然不過。事實上,今天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所以,他認為融合是不會回頭,年輕人要認清現實的社會環境,除非你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僅局限於香港本土,但可以說絕大部分的經濟模式都會和內地有關。「多年前,我們認為內地要走出去,便需學習香港模式,如今卻發現內地有自己的一套,反過來我們要學習它的成功之道。還有,內地的市場夠大,能做到規模經濟效益。即使你不喜歡共產黨,但它們這二、三十年所做到的經濟成就,也不得不令人佩服。若果年輕人還在固步自封,連對手是誰也搞不清,不及時裝備自己,又怎會有贏的可能?」

一國兩制 13億人受惠

那麼,政治上是否也需要融合?「話雖如此,亦不能將一國兩制模糊化,否則我們的角色便與內地其他城市無異,所擁有的優勢會慢慢消失。一國兩制實施20年後,我肯定並非只是優惠香港人,而是全中國13億人。正正是大家都看到兩制的優勢,央企、民企可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無論是法制、資金流,香港都有其優勝的地方。我認為一國兩制可繼續走下去,如果可發揮到對全中國也有好處的話,前景也不限於未來30年。」

社會事務矛盾紛陳,各持份者的利益各有不同,另一個難題可能是處理港人與國家利益的矛盾。當上人大代表十年,約5、6年前上北京開會,正準備踏入人民大會堂一刻,卻被一大班記者圍攻,令陳智思陷於兩難。「當時記者問:『為何不讓內地同胞在港買奶粉?』一下子多枝咪牌與鏡頭向著我、衝著我來質詢……我思考了兩秒,便向記者解釋我們並非針對內地人,只是要保障港人媽媽為先。」這次經歷令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港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起衝突時,究竟應如何自處。如何才可減少雙方的矛盾,是當前政治人物的智慧考驗。

政商界別文化落差

近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風波弄致滿城風雨,身處「熱廚房」多年,陳智思可有從政心得寄語後來者?「香港沒有一個良好的平台訓練政治人才,現時僅有的培訓一是政府公務員系統;二是由政黨去做,而政黨之中做得比較好、有系統地培訓接班人的也只有民建聯。」

他指出,由公務員以外的人士「空降」擔任政府官員,風險極高,即使是在有關界別十分成功的專業人士,進入政府後的運作則是完全兩回事。「因為政商界別的文化差異,商界只須向股東負責,並以盈利為目標,但政界則須顧及各持份者及公眾的各種不同利益,要取得平衡。倘若由非公務員人士加入政府,可由副局長或政治助理做起,較一來便是司局長為穩健。」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