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廣深莞中四座科學城 共撐大灣區


珠江東西兩岸的科學城如火如荼地興建,百花齊放。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無疑是大灣區重中之重的建設,而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則為當中關鍵。有見及此,位於珠江東西兩岸的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學城建設紛紛有新進展,掀起一股百花齊放之科學建設熱潮,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創科光芒。四座將傲立於珠江口的科學城,將通過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協同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今年五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定,受到廣泛關注。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資訊、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按照協定,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台。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今年就會迅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畫在二○二二年底前完成。

科研集聚南沙

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一九年一月初,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正式揭牌。科研規畫用地六百畝,總投入超八十億元。實驗室將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其中,備受關注的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相關內容已納入該實驗室重點內容。冷泉裝置將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即時長期觀測和預警技術支撐,替人類安全、環保、經濟、科學地利用可燃冰資源提供可靠保證。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說,建設南沙科學城正是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關鍵一役。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四十四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說,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蔡朝林說:「讓各所在一個相對集聚的物理空間發展,讓不同學科之間產生碰撞,互相激發催生創新成果,有利於跨領域和交叉領域學科的研發。」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規畫戰略定位。

一九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座落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光明科學城規畫範圍約九十九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畫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指,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援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來自於基礎研究。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承擔起這個責任。

光明六大裝置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高級工程師夏俊則認為,如果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引擎,引擎需要油和電。對創新而言,基礎研究就是油和電,能夠供給引擎持續的動力,讓引擎不斷往前走。夏說:「光明科學城的基礎研究就是提供這些能量的地方。」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這裏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該區分為「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一主即一個重大科學設施集群,未來規畫「中子源、光源」同等級的世界頂級大科學裝置;兩副分別是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及近期建設的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集群,主要布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台。

光明科學城首期布局六大科學裝置: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類比裝置、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膜擬設施、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其中,腦類比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兩大裝置土建工程項目已經正式動工建設。此外,光明科學城還將積極爭取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

在面積約十五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區,顧名思義是把成果轉化平台和產業創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來新興產業。深圳市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指,最近三年,該區已有二百多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二千多億元。

和光明科學城僅隔巍峨山就是東莞中子科學城,希望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迎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協調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當前,廣東省正在向國家申請支援東莞中子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等區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南沙科學城得到中科院支持,實力不容置疑。

原始創新中子

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他有一個使命,就是把中子科學城建設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和新產業搖籃。歐陽南江說:「中子科學城應成為原始創新、合作創新、開放創新的示範,要與廣深港澳四地緊密聯繫,共同推動創新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松山湖正加快推進中子譜儀二期建設,吸引世界範圍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到園區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突顯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松山湖將加快推動南方光源項目預研,加快建設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完成南方光源預製設計方案,為南方光源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援。

此外,松山湖還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吸引國家級的高端科研團隊、設施和平台,成立粵港澳交叉科學研究中心,努力形成國內頂尖的「全鏈條」綜合性材料科學研究創新集群。

在深中通道的西側,中山翠亨新區也提出了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台——翠亨科學城。從布局上看,以伶仃洋為幾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線城市,重大科創設施形成了「A」字形結構,而深中通道便位於這個結構的中間一橫。一八年七月,中山翠亨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公告,中山翠亨科學城動城市設計國際諮詢,面向全球公開徵集設計機構,擬打造國際化現代城市新中心。今年五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下簡稱草案)公示,明確翠亨科學城定位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翠亨交通先行

按草案規畫,中山將以國際化視野、前瞻性思維、創造性設計為宗旨開展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的翠亨科學城,旨在打造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翠亨科學城的規畫、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設計,均充分考慮到了與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重要節點關係的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交通規畫佔了較大篇幅。隨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的推進,中山翠亨科學城從區域交通末端躍升為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節點。當前,正在推進建設的深中通道、中山客運新港,以及規畫中的廣珠城際和深茂鐵路等交通設施,將促進翠亨新區快速融入大灣區城際網路。根據規畫,翠亨科學城未來可以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實現一小時達到廣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機場、澳門、珠海等核心地區。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