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熱浪襲地球 經濟損失大


歐洲受到熱浪侵襲,西歐及部分中歐國家近日紛紛創下高溫紀錄,沙灘擠滿人潮。

碳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已令地球溫度不斷上升。近日一場熱浪就席捲歐洲和印度,除了影響居民生活,更奪去不少生命。有研究顯示,熱浪若成為新常態,將嚴重打擊各國的農業和生產力,估計在二○三○年前,炎熱高溫會讓印度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大減千億美元。而在酷熱挑戰下,持續達成減少碳排放協議將是各國的共同目標,與此同時,亦可以仿傚新加坡的做法,在城市中進行大量綠化工程,為城市及居民降溫,增加生活和工作的動力。

歐洲上週起受到熱浪侵襲,西歐及部分中歐國家紛紛創下高溫紀錄,法國南部的加爾省(Gard)一度錄得攝氏四十五點九度的破紀錄高溫、西班牙全國氣溫近日介乎三十六至四十度,四十個地區曾發出天氣預警,其中七個地區被評為極端嚴重。高溫之下,合共造成最少十人死亡,當中法國四人、意大利三人及西班三人。同時,西班牙和法國發生多宗山火,大幅土地被焚毀,加劇空氣污染;多個地方的學校亦因天氣炎熱要停課。熱浪潮直至本週始見緩和,法國和西班牙部分地區氣溫稍為下降。

另一邊廂的印度北部,六月開始亦受到熱浪的籠罩,新德里在六月十日出現破紀錄的四十八度高溫。此外,位於塔爾沙漠的丘魯鎮,在六月份,就有兩天的溫度飆破五十度,接近兩年前創下的五十一的歷史最高溫記錄。高溫之下,《今日印度》雜誌援引當地醫療服務機構的消息,指過去三週印度東北部比哈爾州爆發的急性腦炎已經造成超過一百四十五人死亡。許多醫生把原因歸咎於該地區持續出現的異常高溫和高濕度。

除了造成人命傷亡,高溫強襲下,印度許多地區都面臨嚴重的水危機,以中央省(Madhya Pradesh)為例,當地已出現無水可喝的危機。由於擔心當地民眾會因為搶水引發暴動,政府要出動警方保護水車。而為躲熱浪,許多民眾一窩蜂擁進避暑勝地,在當地造成大塞車。

 

印度出現無水可飲的危機,由於擔心當地民眾為了搶水引發暴動,政府要出動警方保護水車。

高溫成新常態

世界氣象組織稱,目前的熱浪和極端高溫,跟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預期吻合,亦即溫室效應不再是假設的預測情境,而是當下的實況。不少專家則認為,熱浪將成為新常態;當中,巴黎市政府引用法國氣象局(Meteo France)專家預測,指若再不控制溫度上升的趨勢,到了二○五○年,巴黎可能每年會出現十至二十五次酷熱情況。而印度智庫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氣候研究部門副主任葛帕拉克里斯南(Tarun Gopalakrishnan) 表示:「過去十年來,我們每年都在破高溫,高溫已經成為新常態。」

熱浪除了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對經濟亦帶來損害。如今次的歐洲熱浪潮,法國南部埃羅省的一個有機雞蛋農場所養殖的三百隻雞中,就有二百五十隻暴斃。農場老板嘆道,六月二十八日農場內的溫度達到五十度。雖然已在雞身上灑水,同時用冰塊幫助降溫,惜徒勞無功。另有專家指出,倘熱浪長時間持續,法國和西班牙的小麥、粟米和各類穀物收成和銷售將受到影響,涉及的金額可高達一百億歐元。

印度的酷熱天氣也令經濟烏雲密布,美國史丹福大學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暖化已使印度經濟規模比原本情況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一,且這個趨勢還將延續下去。而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炎熱乾旱令孟買、德里等大城市的供水量逐漸減少,第六大城市欽奈更出現嚴重旱災,週邊四個水庫幾乎完全乾涸。雖然印度雨季最近已經開始,但雨量並不足夠,全印度有近五成一的地區降雨量不足,農業大受打擊。由於印度有三分二人口直接或間接依賴農業維生,降雨多寡將直接影響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現和大眾的生計。

夏天是網購的旺季。

發展中國家最傷

而近年一些研究更認為,高溫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最大,新西蘭健康與環境國際信託(Health an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Trust)根據環境數據與電腦模型得出結論,認為熱量會降低全球四十三個國家的GDP。研究估計,在二○三○年前,炎熱高溫會讓印度與中國的GDP合計減少四千五百億美元,發達國家如日本與英國則不會受到熱浪影響,另對美國的影響幅度亦是極微,只會影響GDP的百分之零點二,大大低於對中國百分之零點八的影響。

其中對東南亞的影響尤大,如在馬來西亞,在一天與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工作通常會暫停或放緩。現時東南亞人的戶外工作時數已因為氣溫升高減少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隨全球暖化持續,至二○五○年時,數字會加倍。聯合國特別報告亦指,截至二○五○年,氣候變化可能令全球一億四千萬人無家可歸,使過去五十年的減貧進展化為烏有。

為了讓國家降溫,各國近年推出了不少減排措施。然而,聯合國報告指,二○一八年為有紀錄以來第四暖的一年。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從美國、英國、日本和歐洲氣象部門收集數據,表示二○一八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比起工業時代前高出一度。顯見減排措施的效用並未能趕得上各國污染排放的速度,各國仍需加把勁。

為解燃眉之急,各地政府亦推出一些熱浪對應措施,如法國宣布四千多所學校停課,中考時間推遲,巴黎、里昂、馬賽、斯特拉堡等地的老舊車輛被限行。荷蘭一些地區調整了工作時間。在埃爾瑟爾市,清理垃圾廢物的汽車凌晨五時就開始工作。

可借鏡星洲經驗

當然這些策略都只是短期的應變,難以真正可改變環境,反而新加坡推出多年的綠化計畫,更能快捷地為城市降。面對強勢逼人的熱島效應,星洲政府在今年更啟動了「冷卻新加坡計畫(Cooling Singapore)」,並公布國家發展總藍圖草案,該草案要重新打造濱海灣、烏節路與中心商業區,把主要商業區改造成住商混用,引進更多綠植栽覆蓋的住宅,甚至發展地下城市,減少地面的蓄熱與反射熱。

另外,國內會增闢更多口袋公園,甚至規畫無車步行區,從新加坡植物園到福康寧公園,打造成為綠色走廊。此外,在打造濱海灣新金融中心時,設計上亦有環保的考慮,特別透過模擬風場,竭力避免吹往中央商業區的海風被擋住,值得各國政府仿傚。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