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綠色金融策略框架 中港共創雙贏局面


證監會公布綠色金融策略框架,並稱首要任務為加強上市公司環境訊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環保問題、全球氣候變異,讓綠色金融近年成為全球大趨勢,香港證監會日前公布綠色金融策略框架,將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披露指引;並與港交所(00388)緊密合作,共同探討如何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包括債券、指數及衍生工具等。在中國對綠色金融的龐大需求下,證監會此舉可以讓香港在內地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有更大發圍機會。同時,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補足中國綠色金融市場中的不足。

內地近年愈來愈多「綠色」金融,惟當中不少只是虛有其名,讓海外投資者卻步。若本港設有綠色金融策略框架,能為內地企業推出真正幫助到環保問題的綠色金融產品,挽回投資者信心,即可打造出雙贏局面。

證監會公布綠色金融策略框架,該會引述摩根士丹利報告,指現時有百分之八十四的資產管理公司均擬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原則融入投資政策。不過,由於現時ESG數據參差不齊、基金經理的「可持續投資」政策披露不足,ESG亦非在投資合適性評估之列等,令推動綠色金融仍存挑戰。

證監會稱,首要任務是加強上市公司環境訊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尤其是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同時亦將探討資產管理公司應以何種方式,向投資者闡明它們在投資及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如何及在何等程度上考慮到環境準則。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指出,企業在披露方面並非簡單的ESG報告即可,而應該是企業在整個環保方面的責任披露,特別是有關氣候變化對企業的影響。該會並建議投資者應該把ESG披露理想的公司給予更高價值,以鼓勵上市公司分析風險、體現投資機遇。

此外,證監會亦將與港交所(00388)緊密合作,共同探討如何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包括債券、指數及衍生工具等,推動有關產品的上市及買賣。其他重點包括與投資者教育中心、其他金融監管機構、業界組織及持分者合作,讓投資者加深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和提升相關能力。證監會將會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工作,推動香港成為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並發掘與環保部門的合作機會。此外,亦將會通過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披露指引,致力確保在香港發售的綠色產品是可信的,藉此開拓更多樣化的綠色投資機會。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認為香港有機會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先導者,亦在內地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與內地優勢互補,接通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綠色金融資金流。

史美倫認為香港是一個理想的綠色金融聯繫者,可協助內地企業推出綠色金融產品,統一綠色認證。

發行債模持續增長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顯示,今年首七個月,香港整體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達二十二億六千二百萬美元,較去年全年增加百分之十三。單計香港發行人綠債新增規模,首七個月額度達九億二千七百萬美元。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則透露,將有兩隻分別由中國光大旗下光大香港及首創環境(03989)發行的綠色債上市,規模合共五億五千萬美元,她期望未來有更多公司發行綠色債。

本港的綠色金融增長力強勁,主要動力來自全球大趨勢。全球綠色金融發展勢頭源自二○一五年訂立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該協定呼籲各協議方攜手行動,以期盡快達到碳排放峰值,把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或以下,並設法將氣溫升幅限制在一點五度之內。

在各國發力下,今年上半年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量按年增長百分之九,規模約七百七十億美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按巴黎協定的控制溫度上升共識計算,由二○一六至二○三○年,每年全球需要七萬億美元資金,各國政府都難以獨力支持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而港府已透過多項措施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包括計畫發行一千億港元綠色債券等,今年上半年已有十五隻綠色債券在港發行,規模達八十億美元。

林鄭月娥更指,各國中尤其內地正積極推廣、發展綠色金融和環境保護,相信香港可以把握當中帶來的機會。事實上,中國基於自身的污染問題,在《巴黎協定》上作出了積極的自主行動目標,包括:讓二氧化碳排放二○三○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至二○三○時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五年下降六成至六成五;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兩成左右;及森林蓄積量比二○○五年增加四十五億立方米。

內地市場逐漸開放

因此,中國政府正積極建構綠金融體系,以爭取更多資金來達標,如在二○一五,中國銀監會發布了《能效信貸指引》,鼓勵和指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同年尾,中國人民銀行又發布《綠色金融債券公告》與《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標誌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開啟。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統計顯示,今年首七個月,香港整體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達二十二億六千二百萬美元。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中國二十一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規模從二○一三年尾的五萬二千億元人民幣增長至二○一七年六月末的八萬二千二百億元人民幣。而在二○一七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二千五百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的貼標綠債發行國之一。

同時,中國正發展「一帶一路」的建設,未來對綠色金融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故可謂綠色商機處處。正如史美倫所認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過去兩至三年是全球新股集資額首位,亦是全球第三大投資管理中心,因此,是一個理想的綠色金融聯繫者,可協助內地企業推出綠色金融產品,統一綠色認證。

不過,在開發綠色金融過程中,單看規模是不足夠,亦沒有意義。現時不少外國基金業者及分析師都質疑中國綠色債券是「灌水濫發」,許多中企債券根本不符合綠色債定義。發債取得的資金也質疑是否真的有助於環境。例如,中國人行和國家發改委允許發行綠色債券來資助「潔淨」煤炭計畫,而許多外國監管機構都不會允許這種做法。

又如中國政府去年尾首次公布各省市「綠色發展指數」,敦促地方政府減少污染;令人意外的是經常籠罩在霧霾中的北京,以八十三點七一分名列榜首,但北京去年年度霧霾濃度為每立方公尺七十多微克,在中國空氣品質排名中落後。這讓不少經濟學家質疑,中國「綠色發展指數」,以及各界投入的綠資金,對改變其經濟成長模式的作用不大。

造假連連損害信譽

分析認為,中國「綠色金融」風險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憑空捏造綠色項目以及相關支撐材料,以從銀行騙取信貸資金;二是以小博大,即把單個的微綠色項目誇大,令整個企業變成綠色企業,或者化整為零,把將一個綠色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小項目,以多渠道獲取銀行信貸與發債資金;三是假綠色之名融資,但實際資金並未投到綠色項目;四是人為制造項目災害,騙取保險賠償;五是虛構財務數據,獲得IPO資格,或者隱瞞負面環境新聞與環保處罰信息,誤導投資者。

這些的 「洗綠」行為,不僅會導致金融機構以及投資人承受巨額損失,還會觸發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嚴重戳傷綠色金融市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能夠把握當中機遇,為內地發行出具國際標準的綠債,有望挽回投資對綠債信心,並能真正幫助改善,打造出雙贏局面。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