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黃背心運動」啟示 推動環保不一定徵稅


法國「黃背心運動」(Yellow Vest Movement)連續喧騰第五個周末。

為了鼓勵市場採用潔淨能源,法國早前加徵燃油稅,引起市場激烈反彈,並掀起法國「黃背心運動」(Yellow Vest Movement)。該運動連續喧騰第五個週末,上週末參與示威行動的人數雖然較之前縮減,但已逐漸擴散至其他歐洲國家,包括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等地,令人憂慮歐洲推動環保多年,是否因此次運動轉開倒車?其實徵稅從不是推動環保的唯一政策,如開放能源市場、增加市場競爭,鼓勵再生能源發展,均是能環保的可行選擇。

今次的「黃背心」事件源於法國政府為促使人民改用採用潔淨能源車輛和燃料,於是在今年十月加徵「碳氫化合物稅」,使每公升柴油和汽油,分別加徵了七點六仙和三點九仙稅,而至明年元旦,再分別加收六點五仙和二點九仙。而目前法國的柴油和汽油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升一點四六歐元和一點五五歐元,相比去年上漲超過百分之二十,顯著高於歐盟均價一點三八歐元以及一點三九歐元。由於柴油是法國車輛和低收入家庭取暖最常用燃料,因此激起了民怨。

十月十八日,社交媒體Facebook首先流傳了一段請願的短片,道出一位職業司機面對燃油價格上升的憂慮。至十一月十七日,第一次週末示威,二十九萬名市民受網上反對增加燃油稅的活動號召穿上黃背心,駕車佔領馬路。由於法國政府立場強硬,表明不會退縮,示威者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與警方在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爆發衝突,當時全國有逾十萬名示威者上街,其中巴黎有八千人。

終於,在十一月二十四,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表示,將提出調整加稅的機制,並展開三個月的全國諮詢。然而「黃背心」運動人士不滿政府只作出些微讓步,在十二月一日進行第三次週末示威,巴黎凱旋門及其他幾個社區都爆發暴力示威,全國有十三萬六千人參與。十二月五日 為了防止示威運動再升級,政府再次讓步,宣布取消增加燃油稅,並承諾把每月最低工資上調一百歐元。然而由於法國政府表不會向高收入人士徵收「資產稅」,黃背心運動持續。多日示威演變成騷亂,造成百多人受傷,逾四百人被捕。

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取消增加燃油稅,並承諾把每月最低工資上調一百歐元。

稅制不均

黃背心運動演變至今,已經成為一場不滿馬克龍政府的社會運動,參與運動人士的訴求包括徵收富人稅、降低退休年齡,放寬大學入學門檻等。不過,由於事源於法國政府為對抗全球暖化而劃一增加燃油稅而觸發,因此被指是氣候環保政策至今遇到的最大反撲,揭示環保政策會令民生有所犧牲。

然而,分析認為,馬克龍上台以來的環保政策其實執政上有嚴重不當,事件徵結不在環保政策本身,只是施政不當的一個例子。推動環保政策是馬克龍在二○一六年競選總統時的重要政策之一,而在上任之初亦招攬到聲望極佳的環保人士余落(Nicolas Hulot)為環保部長,然而,余落上任後十五個月,突然閃電辭職,當時更直言:「我不想給人一種幻想,我的存在等於法國政府採取了與環保相符的行動。」隨後,馬克龍政府更今年把五億七千七百萬歐元的環保預算刪除,轉移到一般預算上。

刪掉環保預算的同時,還增加了「環保燃料稅」,本來「環保燃料稅」的目的在於增加環境保護預算,用於投資再生能源,補助民眾購買清潔能源汽車等,以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但是環保預算已刪除下,市民憂慮到此稅的收入日後並非完全的落實在環境保育的用途上。有學者指,今年燃油稅所帶來的三百四十億歐元稅收中,就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用作幫助低收入民眾作能源轉型,

再加上一直以來,法國有高稅問題,而馬克龍當初是以財稅改革為號召,因此能高民選法國總統,然而,他上任的第一個預算案,以英國脫歐後為了吸引英國銀行家來法國投資的名義,取消了所得在最高區間的銀行家及保險業者的稅;結果,如此的稅改,獲益最大的只是富人。

馬克龍雖然確實也有改革一般所得稅,例如取消疾病保險分攤金及失業保險分攤金,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升了普通社會保險捐稅(CSG),這樣一來一往的增刪,中產階級淨收入上其實並無大差異。

措施單調

而且,其實要解決定能源問題亦非只有開徵燃油稅一途,如在黃背心運動危機下,馬克龍就指會推動法國電力公司增加對電力儲存設備的研究,他認為實現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的獨立性非常重要,為此法國和德國應該共同制定統一的歐洲策略。

馬克龍為了吸引英國銀行家來法國投資的名義,取消了所得在最高區間的銀行家及保險業者的稅。

法國政府亦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宣布以發展再生能源為先,目標是在二○二八年法國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投資達到七十億到八十億歐元,使法國風力發電場到二○三○年增加至當前的三倍,並將太陽能發電增加至當前的五倍。此外,馬克龍強調法國將會大力發展水力發電。降低法國石油和化石能源的依靠。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能源政策專家坎門亦指,政府應將更多稅收用於減低電動車價格、設充電站或補貼電動的士的大容量電池等,分析亦指政府應有更全面的計劃,資助人民使用再生能源、推高工資等,讓基層能負擔能源轉型。

此外,過往很多國家要大幅徵收燃油稅,原因是政府要補貼企業推行能源開發,和補貼再生能源的價格。但近年不少已採用能源拍賣機制等,以開放市場,增加競爭的模式,最終達致開發新能源的技術日益進步、同時成本持續下降,使得業者便愈來愈不需要傳統的補貼措施。

前車可鑑

以德國為例,在二○○○年,德國施行《再生能源法》,開啟再生能源保證收購的制度。在政府鼓勵下,民眾踴躍裝設再生能源,帶動再生能源快速成長,使用再生能源比例從二○○○年的百分之六,在二○一六年達到百分之三十三。

同時,隨著再生能源成本一路下跌,政府保證收購價亦從二○○○年每度五十歐分一路下跌到二○一七年的七歐分。至去年九月,德國EnBW公司與丹麥的丹能集團(Dong Energy)以政府零元收購價標下北海風場,意味當地的補助制度即將退場。

EnBW公司與丹麥的丹能集團(Dong Energy)敢在沒有政府補貼下投資,主要考慮在於從拿下風場到蓋好風機還有五、六年的時間,近年排碳者必須付費的聲浪高漲,未來各種發電可能都要為支付碳價,故零碳排的風力發電將更具優勢。其次,EnBW在附近已經有電廠,可省下大筆電纜及變電站設置的成本。加上風機的發電效率年年提升,五至六年後勢必可更便宜的成本,發出更多的電。這個例子顯示只要市場制度開放得宜,即使沒有補助,風電等再生能源其實亦有實力在價格上跟傳統能源競爭。

本港的環保政策近年亦有傾向徵費的走勢,如膠袋費、垃圾徵費,然而回響和效果都不理想,借鑑今次黃背心事件,本港政府或應反思,開徵稅項是否推動環保的唯一途徑。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