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環保建築】可持續建築設計,綠化香港石屎森林


通過設計師佈局,讓每個單位更有效地採納自然光,也是可持續建築的一部份。

空氣污染、氣候反常、海平面上升對香港這個小島的威脅日增,令市民意識到環保不再是遠在天邊,或事不關己的議題,而是一個切身而急需解決的危機。為改善當下的生活質素,迎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市民需要逐步改善衣、食、住、行的習慣與模式,其中港人最關心的居住環境,也要趨向可持續發展,將環保元素融入建築,以「石屎森林」化為綠野森林。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張展銳

近年可持續發展在建築界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即使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發展商和項目營運商也陸續在建築物中增添一些環保元素,例如空中花園、太陽能板、綠化屋頂、雨水收集循環再用系統等。然而,真正的可持續的綠色建築遠遠不只於此,有豐富環保建築經驗的建築事務所Make Architects總監Sean Affleck指出,可持續建築並非由個別或數個綠色元素所組成,而是牽涉不同層面及範疇,以整個項目為考量,才能設計出一個可行又高效益的可持續建築方案。  

單一元素不足構成綠色建築 

事實上,假如一個建築項目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前期的圖則設計包括大廈座向、採光、單位間隔都要揉入相關理念,也要考慮施工過程時的碳排放量及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日後啟用後的能源消耗,以至建築壽命及物料,再進一步就是考慮建築物更改用途的靈
活性。

Sean以最近峻工的服務式住宅大廈「The Luna」為例,該大廈位於灣仔,項目所在地區前身為印刷廠,Make Architects最初僅獲邀設計住宅大樓的外觀及室內佈局,但過程中發現多個可增加住宅單位及大樓結構效能的方法,最終其設計方案獲發展商賞識,並委託Sean及其團隊負責大樓外觀、室內間隔、整體建築及園景的設計。為了貫徹該大廈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宗旨,Sean與團隊重新規劃大廈的座向,為住客提供不同的景觀選擇,通過無柱的室內空間設計,令建築用途更多樣化,同時也盡量連貫室內外空間,增加對流及通風效能,並讓每個單位更有效地採納自然光。

設計需配合文化及氣候

然而,Sean特別強調,沒有一套綠色方案是適用於所有建築物的。作為建築設計師,就必須不斷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並要融合當地的文化、氣候及住客需要,就如香港的夏天炎熱多雨,除了採用隔熱的建築物料,也應收集雨水循環再用,至於窗戶也可使用智能玻璃窗,隨光線的強弱而變色,在日照猛烈時會變暗阻擋強光射入室內,當天色暗沉時則會變回透明,讓更充沛的光線照入單位,這樣既可控制室內溫度及光暗保持在合適水平,亦可達到節能之效。

環保不一定成本高

綠色建築儼然已成市場的新風潮,世界綠色建築議會亦已訂下2050年前,全球建築物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意味未來的建築項目需符合更高的環保標準,但Sean指出,發展商在發展綠色建築前卻顯得有點卻步,這是因為地產項目是一項大型投資,不只涉及巨額資金,而且動輒要花幾年時間建設,牽涉大量人力物力。更往深層處看,其實是發展商對環保存有一些固有思維,認定可持續建築的成本一定較傳統為高,但卻忽略了更長遠的效益。

到底可持續建築的成本是否一定較傳統為高?Sean認為這沒有既定答案,因為成本支出有很大部份建基於發展商對樓宇的品質要求,以及綠化程度而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項目越早期就決定可持續建築設計方案,其成本就越低,而在工程越後期或完工後才想加添綠化元素,支出就會較高。加上現時科技日新月異,很多環保技術及物料的價格已逐漸下降,令「環保」二字不再是昂貴的代名詞。此外,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物日後的營運效能、能源消耗、建築壽命、住客體驗等,亦可能有更優秀的表現,這些都是額外好處。

香港起步快進步慢

雖然,現時香港的綠色建築的進程,在區內不算領先,但其實其起步點曾「贏在起跑線上」,香港是亞洲區首個推出綠色建築標準的地方,但之後似乎後勁無力,並被新加坡和日本爬過了頭。Sean認為,香港的發展商仍然在嘗試的階段,隨市民對氣候轉變的關注度提高,未來將會更重視可持續發展,對綠色建築的需求也會增加。另外,他期望香港政府在推動綠色建築方面可以更加著力,鼓勵更多發展商參與環保建築。

除了新的建築項目外,可持續發展亦可應用於舊樓翻新,建築行業現今佔據堆填區四成廢物之多,減少產生廢物是當務之急,活化舊有建築物既可有效減少拆卸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築廢料,也可減低工程期間為周遭環境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可持續建築設計不單止可大大減少對地球的負擔,為住客提供更怡人的居住環境,同時為本土建築營造不一樣的文化價值與特色。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