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大灣區政策快出台 中資已搶佔先機


市場憧憬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將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再成為人大會上的熱烈議題,市場憧憬中央在人大後便會出台細節,而近日再有中資食正「大灣區」概念,推出新產品吸客。中資有先行優勢,打頭陣先搶商機,但其他機會仍多,香港企業定可追落後。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去年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今年的人大會上,「大灣區」已成為熱門題目。市場預期,兩會之後,會有詳細的規畫出台。當很多人對大灣區仍未完全了解之際,其實中資已一早看到機會,飲定「頭淡湯」。

工銀亞洲本週宣布推出「粵港澳灣區信用卡」,主要針對往來大灣區工作或旅遊的人士,提供跨境消費優惠,例如於中旅社購買香港主題樂園門票最高有八折優惠,買中汽、全日通跨境巴士車票亦有八折折扣。另一吸引賣點,是銀聯雙幣卡會亦內置「深圳通」,可以直接拍卡乘坐深圳地鐵及市內指定公共汽車,方便中港商務人士。此卡不單止在香港推出,同日於亦在其他大灣區包括澳門、廣東、深圳四地發布,發卡量一定較只針對香港市場的信用卡大,所以工銀亞洲亦未為發行量設上限,目標是愈多愈好。

中銀部署進取

另一間中資銀行中銀香港(02388),於大灣區的部署其實較工銀亞洲更為進取,今年一月已推出「大灣區」雙幣信用卡,亦是主攻經常在大灣區出入的中港人士。該張信用卡支援內地交通移動支付,乘坐廣州地鐵可使用實體信用卡或Apple Pay支付交易,亦可以用「滴滴出行」App叫車等,令香港居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內地的公共服務。

大灣區的概念一出,意味未來銀行業的業務範圍及競爭,已不是局限在香港這個七百多萬人口的城市,為香港銀行業帶來更多機會,可以吸納更多來自內地的新客源,而中資銀行的優勢始終會較好。中銀香港在去年第四季已積極重組系內在大灣區內分行合作的優勢,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孫大威曾披露,現時粵港澳大灣區佔該行整體跨境業務約三成至四成,而未來可以提升至五成。

馬化騰提議推「e證通」,方便港澳居民使用內地服務。

不過,要掌握好大灣區的機會,資訊科技的配合屬非常重要。近年Fintech (金融科技)成為大趨勢,金融業亦需要互聯網的配合,才能在大灣區殺出血路。中資電訊公司亦較其他港資更先找到機會,中移動香港去年就已推出大灣區的月費套餐,數據用量及通訊均可以粵港澳自由使用,方便香港商務人士於大灣區內與外界保持通訊及繼續支援到其金融服務的運作。

Fintech應用廣

身兼人大代表的騰訊(00700)主席馬化騰,本週出席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時,亦作出八條書面建議,就大灣區發展上,提到港澳居民在內地因不能透過公安系統驗證身份,無法使用微信支付,故建議於大灣區試行電子身份證「e證通」。因為現時中國居民身份證於移動支付的平台登記後,有關金融機構的後台可接入公安部去核實身份,但港澳地區沒有上述系統,所以無法使用內地的服務。馬化騰提出的「e證通」,可於智能手機上儲存如港澳身份證、回鄉證等證件,「實現一機在手、無縫通行」,方便市民出入境。若然「e證通」技術能實行,騰訊自然亦能近水樓台,優先掌握到相關金融支付上的機會。中資來勢洶洶,大概已預料到大灣區的規畫很快便可以落實。中資除了擁有內地資源這個大優勢,同時亦較香港企業熟悉大灣區這個概念。「灣區經濟」概念,早於上世紀末便出現,直至二○一四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深圳將依托毗鄰香港、背靠珠三角,構建「灣區經濟」。去年兩會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則首次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報告中,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被形容為珠三角版「雄安新區」,李克強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由兩區九市共十一地組成,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個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面積約為五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六千八百萬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輻射半徑可以延伸到中西部多個省份以及東南亞國家。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按一五年灣區城市群的GDP總量達一萬四千億美元計,人均GDP達二萬美元。

日後可能會有更多港人定居大灣區。

港金融競爭力強

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將是內地經濟及與全球經濟接軌的新支點。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周志賢亦認為,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可為大灣區帶來大市場的規模效應,加上部分城市處於工業經濟轉向服務經濟的階段,需要廣泛的專業服務支持。

大灣區帶來的機遇,金融業屬受惠的先頭部隊,其實大灣區擴大了香港發展潛力,對不同行業來說都有好處。大灣區的語言以廣東話為主,有利文法及演藝行業的發展。最近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便罕有地增撥超過六億多元去支援藝術團體發展,當中有一億四千萬元,用作支援藝術界到大灣區交流。本地藝術團體的演出語言以廣東話為主,於大灣區享有共通性的優勢,加上文化背景相約,令本地演藝事業有更大發展空間。最重要是近年大灣區有不少新劇場落成,但不夠軟件如表演團體作配合,正好有利香港人北上掘金。

旅業醫療受惠

旅遊業正是另一個可以受惠的行業,香港旅遊業一直以消費購物為賣點,而景點難以大增,大灣區概念可以吸引遊客進行一程多站的旅遊。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認為,香港要成為大灣區內「一程多站」的起始站,以鞏固本港作為區內旅遊樞紐地位,並吸引過夜旅客訪港。他坦言,推廣香港為「購物天堂」已沒有新意,香港要發展深度遊,而大灣區有豐富的旅遊景點,能彌補了香港的不足,與香港可產生協同效應,讓外地旅客停留日期延長。 醫療亦是香港可以進軍的領域之一,香港的醫療水平極高,吸引大量內地人到港接受治療或檢查,若香港企業能到大灣區內開設醫療服務,一來可以解決內地人迫爆香港醫療機構的問題,亦可以開拓新的財路。

Related Articles